The following is a backup for : https://xjtu.men/t/topic/5793

太长不看版:本文侧重于美国 PhD 申请,略谈其他项目。功利地看,申请 PhD 时关系( connection)最重要, 只要关系够硬,没有托福、gpa不到3.0、没有论文等等,都不影响录取。而陆本(大陆本科)建立关系的途径不多,我能想到的就是三种:

  • 出国交流,并在交流期间联系老师做科研,拿到推荐信(关系的集中体现)。
  • 国内的老师和国外的老师有很好的合作关系,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 套磁。但这个的影响很难说很大,因为很有可能大家都套,结果就是教授们根本懒得看。
    整体上来说,MS 申请更侧重个人陈述。

一、出国读研可简要分为两类

自费与带奖。

出国自费读研

国外的学校,除日本、法国像国内一样可能需要考试,绝大部分都是申请制(具体后面还会再谈)。成绩只是申请的一部分,但其他部分相对更难做到,所以许多出国读研的人都会选择保持自己有一个较高的成绩,以使自己的申请更加稳妥。但是也因为出国的方式是自费,要付高昂的学费,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英美澳等地区,你只要出得起学费,学校大抵不会为难你,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对成绩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具体来说,一个选择自费出国读研的人,均分 80 算是绰绰有余。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自费的费用毕竟很高,所以在这种经济压力之下,作出这一类选择的人往往也是希望找一个排名比较高的学校读研,然后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几年后回本。因此往往他们也比较努力,成绩也较高。例如自费读研的群体中也有很多均分 90左右的人。

出国带奖读研

出国读研读博如果要拿奖学金的话,整体而言,对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变高了许多。奖学金越多,对你的要求越高。所谓半奖就是指免掉学费,所谓全奖就是不仅免学费,每个月还给你发钱,这样就不用担心住宿费生活费的问题。所以全奖出国完全可以不花费家里一分钱(当然出国前的考试费、申请费是要自己承担的),这不同于很多人对出国存在的误解:认为出国就一定要花费很多钱。也因为在这种出国方式中,国外的学校需要付你钱,所以学校招你的逻辑就是看在你有学术潜力的份上,他们愿意花钱来培养你。所以为了证明这一点,你肯定需要一个较高的成绩;它对成绩的要求甚至高于保研对成绩的要求,所以很多选择这种方式出国的人,到了大四启动保研流程时,还要承诺自愿放弃保研名额,学院做出这个要求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出国和保研不能兼得;第二,你是自愿放弃保研的,虽然你本能保研,但最后你失学了不能怪学院不给你保研的机会,所以学院不担责。(详情搜索“撕保研”)

二、 出国要考虑的两个根本因素

出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简单来说,你需要考虑的根本因素有两点:经济水平、留学目的。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你是自费还是带奖,从而大致上决定了你选择的国家。

留学目的

留学目的大致上决定了你选择的项目,例如在美国,如果你想做学术,建议申请博士(Ph.D)项目(program);如果你想早日工作,建议申请研究生(Master,简写 MS)项目。
当然这两个根本因素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水平有可能会影响你的留学目的。例如你家庭的经济水平负担不起自费出国,即使你的目的不在于做学术,你也有可能选择全奖的学术项目,以此为跳板去找一份很好的工作。这种例子不少。

三、留学地区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不尽相同,主流的留学国家/地区有美、英、澳、港、加、新、欧陆、日、韩,其中欧陆泛指除去英国的西欧,它们互相在地理上连在一起,故称为欧陆。在讨论如何准备之前,我们先以比较典型的美英为例,介绍出国留学的一些事项。

1. 美国

美国的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分为两种,一种是硕士(master,简写MS),一种是博士(Ph.D)。为方便起见,我们先介绍 Ph.D 项目,再介绍 MS 项目。

Ph.D 项目

一般为五年,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当然硕士生也能申请,甚至你已经有博士学位了也能申请再读一个博士。

大部分专业的 Ph.D 项目都自带全奖,即你只要申请到了,就可以免(waive)学费(tuition)+ 拿工资,不花家里一分钱。

工资水平取决于你的专业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数学为例,平均一年为 20000+ 美元,完全能覆盖你的住宿和正常的日常开销。

工资不是白拿的,一般是为系里工作的报酬:低年级做 TA (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高年级做 RA (research assistant 科研助理)。当然,这也因专业而异,偏应用的专业可能从头到尾都是 RA。

TA 也分为上习题课、答疑、grader(打分),其中上习题课顾名思义,最常见的就是微积分和xian’xing’dai’shu,上课对口语要求最高;答疑便是每周选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你的办公室问问题,你负责解答问题,因为是一对一,压力较小;grader 负责改作业改试卷,不太涉及讲英语,但是工作量不小。
由于要做 TA,所以 Ph.D 项目都会卡你的口语成绩(这在后面会介绍),例如 30 分满分的口语,基本上都要求有 23+,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要申请 Ph.D 项目,尤其要注意多练口语。如果口语成绩实在不高,也有一些对口语要求比较低的学校,需要自己去找。
Ph.D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Ph.D student(博士生),Ph.D candidate (博士候选人),Doctor(博士)。以 qualifying exam(简称 qual,博士生资格考试)和博士论文答辩(thesis defense)为分界线,通过 qual 之前,身份为 Ph.D student;通过 qual 之后论文答辩之前,身份为 Ph.D candidate;通过论文答辩后,身份为 Doctor(博士),自此,你可以将你的称谓从 Mr. 姓 改为 Dr. 姓,算是一件比较酷的事情。其中,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前,一般都称为 Ph.D。

Ph.D 毕业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的主要决定权在你的导师身上,只要你和你的导师关系还可以,加上他给你的选题不太离谱(太简单或者太难),那么毕业是相当正常的事情。但是总会有一些例外,如果遇上了,也不要太在意。有研究表示,80% 的 Ph.D 都曾有过抑郁倾向,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事情。最不济,也能拿个 master 走人,于你不过是比别人多读了几年 master,这并不是一件大事。
题外话,Ph.D 是 Doctor of Philosophy 的缩写,这里的 Philosophy 并非专指哲学,而是采用了希腊语的意思:love of wisdom。它泛指一切理工科及许多其他学科。但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叫 Ph.D,比如法律博士是 J.D,医学博士是 M.D。
MS 项目

一般不带奖学金,时长为 2 年,一年花费估计在 30-40 万元,个别项目可能一年,也可能带半奖,即减免学费(tuition waiver or half tuition waiver),学费占十几万元。另外如果你英语口语足够好,也是有可能申请到 TA/RA 的位置(position)的。也就是说,在有的带半奖的项目中,你甚至有可能享受读 Ph.D 的待遇来读 MS。具体如何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找资料。

MS 两年一般是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写毕业论文(有些不需要毕业论文,也会有相应的替代物,例如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 实习。
不差钱的,若担心 Ph.D 申请全聚德(谐音“全拒”),可以同时申请一些 MS 项目预防失学,然后先读一个 MS,在这基础上再申 Ph.D。这种例子也很多。当然不差钱的也可能不太清楚自己要不要读 Ph.D,会选择先读一个 MS 试试。这些都有可能,取决于你的财力和想法。
MS 项目一般都是就业为导向的,相对于 Ph.D 项目学术为导向。可以看出,MS相当于国内的专硕。但也有例外,有些院校可能还会提供 Master of Philosophy(简称 MPhil,读作/ˏem ˈfɪl/ ),这有点像是 MS 和 Ph.D 的混合体,时间短,但学术性很强。

2. 香港与英系国家和地区

香港也有和美国一样的 Ph.D 制,除香港、美国外,其他地区的教育体系一般都是有了 Master 学位才能读 Ph.D,会有例外,但不多;而且即使有,要么项目很少,要么难度很大。其中,澳大利亚和英国是两个教育非常产业化的国家,尤其是英国。而且,由于这些地方的硕士一般没有 funding(可以理解奖学金),只有博士项目才有 funding,所以这些地方一般不太适合无法自费出国的同学。

英国的硕士分两种,一种是授课型硕士,一种是研究型硕士。前者只有一年,后者两年。其中大部分去英国的都是,以及英国硕士项目中占大头的也是授课型硕士,它的学费也比较贵,如果在伦敦,住宿成本也很高,但总归比美国两年便宜。它因为时间短常被人称为“水硕”,但具体如何,还需要你自行去了解。
香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像是英美的结合体,它既有美国的五年制 Ph.D,也有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学费也贵,但是离家近,也是不错的选择。
澳大利亚和英国很像,区别在于费用相对更低。
新加坡大抵和香港类似,区别在于离家更远。
加拿大和美国比较类似,除了不太有本科生可直接申请的 Ph.D 项目,以及费用也相对更便宜。

3. 欧陆

欧陆有许多国家,不同国家情况不同。简要介绍我稍微有所了解的。

德国的公立学校均不收学费,生活成本估计一年七八万。德国有很多非常顶尖的学校,只是国内不太听闻。如果碍于英美澳港新费用过高,可以考虑费用不太高的德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教育非常严谨,要求相对较高,不好好学习很有可能无法毕业。奖学金(scholorship)事宜不太了解,印象中是比较难获得。此外,德国还允许半工半读,如果能够跟上那里的学习进度,还可以通过打工进一步降低费用。不过需要指出,切不可因小失大,导致无法毕业。此外也有一些学校提供 funding,比较少,这种信息比较难获取。
法国也有许多名校,也有许多带 funding 的硕士项目,但比较难申请。甚至有些还需要参加考试。和国内颇为类似,法国也是一个注重考试的国家。
俄罗斯也是个好地方,不太了解。但可以明确的是,俄罗斯也有一些带 funding 的项目。
还有诸如瑞士、荷兰、意大利等欧洲诸国,甚不了解,感兴趣可以自行搜寻。

4. 日韩

日本也有类似国内的考研,而且日本的体系和国内与西方均不同。去日本读研大概有两种通道,一种是传统通道,要参加笔试,要有日语成绩;一种是英语项目,叫 SGU 项目,这是几年前日本为了提高日本大学在国际排名中十分注重的一项因素——国际生比例——而启动的。项目成员均是日本最顶尖的一批高校,招生方式采用西方的申请制,并且日语水平不作为申请限制,只需在入学前提交合格的英语成绩即可。事实上,很多欧陆学校的申请也是采取这种制度,在申请时不需要提供该国语言的语言成绩,而是在入学前提交即可。

韩国不甚了解,可以自行查阅。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韩国学历的认可度高不高?

四、从申请流程来谈如何准备

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着手介绍“如何准备”这个问题了。仍然先以英美为典例。

英美虽然教育体系不太相同,但申请流程上大同小异。它们都采取网申的形式,即各个院校有专门的网申系统,不同院校的网申系统彼此独立,不共享信息。网申需要的材料主要有

三围(院校背景/GPA/语言成绩)
文书(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
填网申系统的表
当然,在开始网申之前,还有非常重要的两步,叫作选校和套磁。下面依次拆解。

1、三围之一:院校背景

院校背景是指你的学校以及专业。学校大家都一样,专业你们自己知道。申请时,院校背景也是重要一环,是因为国外的学校很看重你的“出身”。因为不同的学校考试难度不同、成绩评判标准不同、GPA(Grade Point Average 平均绩点,简称绩点)算法不同,很难比较来自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成绩,于是他们通过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给中国的学校划档次,不同档次学校的学生,被要求的成绩不同。例如一个 985 的学生,均分只要 80 即可,一个 211 的可能要85,一个既不是 985 也不是 211 的,可能就要 90,甚至连申请资格都可能没有(英国有这种学历歧视,申美国不会连申请资格也没有)。具体来说,国内高校在国外的知名度从高到低,也就是在院校背景这一块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

第一档(Tier 1,简称 T1):清华、北大、中科大、中科院及特色院校牛专业
第二档(Tier 2,简称 T2):复旦、上交、南大、浙大
第三档(Tier 3,简称 T3):中流985
第四档(Tier 4,简称 T4):其他 985
第五档(Tier 5,简称 T5):非 985 的 211
第六档(Tier 6,简称 T6):非 985 非211
注意:我们在这里不是给大学排名,而是在申请的时候,国外院校确实要给我们的院校背景打分,打分依据不说完全按照上述列表,但也八九不离十。当然有可能没有划分这么细致,例如有可能是:清北/其他985/211/非985非211。这种极端案例多年以前可能会出现,但随着这么多届中国留学生出国了,国外负责招生的那些老师,对中国的高校多少还是有一些认识的。另外,有的学校会有一些特别顶尖的专业,那么完全有可能实际位次比上述的列表中的位次更高。

如果在第三档,院校背景在申请上确实算不上是加分项,但也谈不上是拉分项,中规中矩。

2、三围之二:GPA/学业成绩

GPA (Grade Point Average)是所有申请考察指标中,你最容易决定的一项。毕竟你的院校背景已经无可改变,你的专业也基本确定,而且即使你转专业也不会给你院校背景得分带来太大变化。其他的许多指标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唯有 GPA 可以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如果考虑出国,你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 85+ 的目标,也就是 GPA 3.5+。随着你目标院校排名的提高,你的 GPA 也应该越高。通常来说,取得均分 90+ 是最保险的,但这很难做到,需要你非常自律地度过这四年,或者说前三年。不过你总是需要把目标定高一点,你才会有努力的动力,毕竟如果目标唾手可得,你根本不可能去努力。另外,申请硕士,80+不会拖后腿,申请 Ph.D,85+不会拖后腿,比较折中的分数就是 85 与 90 的平均数——87.5,不太难做到而且分也不算低。

3、三围之三: 语言成绩

注意:托福雅思GRE的形式、要求等已有部分信息过时,以实际情况为准。精力有限,不承诺更新。

大体上,去美国考托福,去英国考雅思;此外,澳港欧陆靠近英国采用雅思,加拿大靠近美国采用托福,其余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去美国还要都考一门,非商科考 GRE(Graduate Record Exam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商科考 GMAT。

托福总分 120,包含听说读写,每个单项 30 分。

考试为机考,口语考试方式为对着麦克风限时发言。考试总时长三小时,9 点开考,8点半带身份证进考场。中途有 10 分钟休息。几乎每周六/日都有考试,本校就有考点。考试不限次数,相邻两场考试时间不得短于 7 天,一周左右出分。
目前的一次考试费用为 2100 元,很贵。
托福考试有效期为 2 年。
每年秋季学期是考托福的高峰期,因为许多院校的网申系统陆续从 12月就开始关闭了,许多申请者在这截止之前刷分,也有许多是拖着拖着等到大四还没考过托福,所以只能在这段时间疯狂参加考试,这些人就是你应当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所以建议大一就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当然英语基础较好的可以先准备 GRE 再考托福,在后面介绍 GRE 的时候会提到这一点,但不论如何,尽早准备托福,因为你不知道你需要准备多久,不到出分你也不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你需要留有时间去试错。建议在大二暑期至大三上考够需要的托福分数,这样在申请时不会超过托福成绩的两年有效期,也不会为你大四的申请拖累节奏。
托福成绩要求。普遍的说法是建议总分 100 +(口语23),这样你就达到了绝大多数院校对托福成绩的要求。如果不打算做 TA ,即考虑自费读硕,口语都没必要 23。个别院校的个别项目可能要求会更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这不是轻松能达到的分数,所以要预留试错的时间,尽早备考。另外还有一件比较反直觉的事情:MS 项目相比 Ph.D 项目更看重标化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因为 Ph.D 项目更看重学术潜力,标化成绩只是一个门槛条件而不是选拔条件;但是不看学术能力的 MS 没东西可看,只能看标化成绩了。所以如果打算申 Ph.D,上述成绩绰绰有余;如果打算申 MS,可以尽量考高一些。
实际考试顺序为读、听、说、写。每场考试会发生一次加试,要么加试阅读,要么加试听力,加试不会影响成绩,用于出题方 ETS (Education Test Service,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测试它新出的题目,但考生不知道哪篇是加试。不考虑加试时,阅读 3 篇文章,每篇 10 个问题,总时长 54 分钟,平均一篇阅读18 分钟;听力 3 篇 Lecture (课堂)+ 2 段 Conversation (对话),每篇 Lecture 6个问题,每篇 Conversation 5 个问题,总时长约 41 分钟;口语4道题,1个独立口语任务,3个综合口语任务,共17分钟;写作2道题,1个独立写作任务,1个综合写作任务,前者20分钟,后者30分钟,共50分钟。若阅读加试,增加一篇阅读,延长18分钟;若听力加试,增加 Lecture 和 Conversation 各一篇,延长 16 分钟。在考完听力、考口语之前,有十分钟休息的时间。
备考托福是否要报班,完全取决于你的自律程度以及财力。一般来说,托福听说读写的全程班在万元级别。如果没钱+自律,完全不用报班;如果没钱+不太自律,报班费用够你考四五次托福了,不太自律是指较认真备考,但没有全力备考,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不太自律需要多考几次,而不能一次过,但花的费用最多等于报班,有几率花不到报班需要的钱,所以仍建议不报班;没钱+不自律,这没有办法,别出国了;有钱,报吧,别管自律不自律了,报班省事。
托福口语。注意,托福口语最看重的不是你的发音,而是你的流利程度与逻辑水平,备考时不要本末倒置。
GRE 同样为机考,分三个部分,Verbal(俗称语文,简称 V)满分170,Quantitative(俗称数学,简称 Q)满分 170,Analytical Writing 满分 6.0。

成绩要求。普遍说法是建议 V155+Q170+W3.5 = 325+3.5。
GRE Verbal 分为填空题和阅读题,考察的词汇量极大,大量的社科学术词汇,老美生活中用不太到,所以一个不认真准备的理工科美国学生,他们的 Verbal 也有可能才考 150。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门考试。
备考第一步就是背单词,背 GRE 单词的“圣经”是陈琦的《再要你命3000》。背三千词看上去没什么难度,毕竟高考也才要求三千词,但这三千词的平均难度很大,在你开始背之前,很有可能你只认识其中五百不到的单词,剩下的不会的单词,要么过长,要么意思过于生僻,总之背单词难度很大。背完这三千词,稍加练习便基本上具备横扫 GRE 的能力了,总之再怎么强调这三千词的重要性也不为过。大一时间还很充裕,背单词之前建议先阅读杨鹏的《17天搞定GRE单词方法》,这本书指出的背单词方法相当科学且有效。然后进行实践即可。注意,背单词会忘相当正常,忘了就再背。常背常忘,常忘常背。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GRE 的词汇、阅读、写作的层级均高于托福,若英语基础较好,可先准备 GRE 再准备托福。因为 GRE 是一门更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英语考试,没有听力和写作,是无声的考试。虽然从深度上而言,GRE 更难,但是从维度上来说,托福更复杂。所以建议先从维度比较简单的 GRE 开始准备,而后再准备托福的口语与听力,可以大幅减少准备二者总共要花费的时间。
一般而言,这三千词总要背个四五六遍。但是 GRE 比较特殊,我们背单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背会这些单词并且以后经常使用,毕竟这都是些书面写作词汇,等真正要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边写查单词;我们背单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 GRE 考试。所以背 GRE 单词最好的方式,是在做题中熟悉单词。在背完一遍 GRE 单词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刷 Verbal 中的填空题。即便你忘了 50% 甚至更多,这都没有关系;一开始 10 道题可能错个七八道,这也没有关系,放宽心态慢慢来。将做题遇到的不会的单词在单词书中画“正”字标记(一次不会画一笔),或者另外拿个本子抄下这些单词,同样画正字标记,并在开头记录好日期,完了可以将记录的不会的单词拍照,有事没事的时候掏出手机回顾一下,解决纸质笔记不能随身携带的弊端。
做 Verbal 的填空题、填空题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详情可以进入万门大学官网http://wanmen.org 1 搜索“陈琦” (遗憾的是万门大学已经倒闭了,这里懒得再整理就不更新了),分别观看视频 GRE强化填空36套精练与解析(书)和 GRE阅读白皮书。这套方法论同样也是备考 GRE 填空题与阅读题的圣经。相应的书籍,陈琦也无偿分享了电子版 微臣教育彩虹书系列电子版(密码为w9th)。还有一套关于阅读长难句的方法论视频,同样是在万门大学官网搜索陈琦,观看视频 GRE,GMAT,LSAT长难句 1。
数学主要是刷题,虽然 GRE 名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美国人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时也要递交 GRE 成绩,但是 GRE 中的数学之所以名为 Quantitative 而不是 Math,真的是因为它们对一个读研的人来说,确实算不上是数学。说得夸张一点,它只涉及初中数学,因为主要都是初中数学,少部分高中数学。所以备考这一部分考试主要准备两点:熟悉英文表达,做一些机经(真题的另一种习惯说法),尤其是做一遍别人总结的“难题”,熟悉一下 ETS 喜欢在那些地方设坑。我考过两次 GRE,第一次没准备数学,考了 167,第二次考前看了一下午数学,就有 170 了。所以它不难,但还是会设一些坑,需要提前熟悉并在考试的时候注意细节,很容易得满分。
写作两道,第一道为 Issue,第二道为 Argument。顾名思义,Issue 是给出一个问题(issue),让你立论并阐述。正反两个观点都可以写,只要自圆其说即可。高中的作文经验告诉我们一篇议论文如果只说理是很难写好的,但我们又不太熟悉用英文写例子,所以 Issue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比较抽象,难度很大。Argument 则是有人针对某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方案,需要你指出方案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常见题型是方案中给出了三个小点,每个小点都有问题,需要你进行批驳(argue)。它相对容易,因为驳论文只需打靶子,而靶子在题干中都表述清楚了,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正着说反着说,丰富表达方式。
实际考试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第一个 Section 写作,完后可以休息1分钟,第二大部分是 V 和Q 交替出现的五个 Section。其中
第一个 Section 两道写作各 30 分钟,先 Issue 后 Argument。做第二题时无法返回到第一题。
第二部分的五个 Section 可能是 VQVQV 或者 QVQVQ,二者均是只有两个 Q 两个 V 算分,因此前者是 V 加试,后者是 Q 加试。
每个 Q 有 20 道选择/填空题,35 分钟。每个 V 10 道填空 10 道阅读,30分钟。
在完成第一个 Q 和第一个 V 之后,会有 10 分钟的中场休息。
所有 V/Q 都有三个模式:Easy, Medium, Hard。所做的第一个 V/Q 均为 Medium,机考系统会根据你完成的情况,决定你要算分的下一组V/Q 到底是 三个模式中的哪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第一个 V/Q 错 6 个及下进入 Hard,错 7-13 个进入 Medium,错 14 个及以上进入 Easy。如果进入 Hard,得分区间为 150-170;进入 Medium,得分区间为 142-162;进入 Easy,得分区间为 130-154。所以建议备考进入刷题阶段时,优先刷 Medium 模式,争取进 Hard 模式;之后再刷 Hard 模式,争取拿到 155+。
雅思和托福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它是笔考,口语考试方式是和面试官真人对话。雅思各个单项满分为 9 分,有一个算法,合起来的总分也是 9 分。一般申请达到 7.0 即可,ETS 官方给出的在托福中对应德尔分数为 94-101,可见相对比托福容易。

4、审核申请材料的大致程序

在介绍文书之前,我先介绍网申系统结束后的大致审核程序。

先以 Ph.D 的申请为例:

初筛。他们会先把所有人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先初步筛选掉一些明显不达标的,例如 GPA 太低,语言成绩太差等等。所以当你满足其中一点,而其余背景很丰富时,务必要发邮件给小秘说明情况,以免你的材料别人根本没看着。
成立 committe(可以理解为招生组)。Committee 的作用可大可小,取决于你的专业。一般来说,偏理论的专业,committee 的地位较高,称为强 committe;偏工程/应用/实验的专业,committee 的地位较低,称为弱 committee。强 committee 的项目,你的 funding 由系里出,所以申请时无需明确要选谁做导师,老师对招生结果的影响也比较有限;弱 committee 的项目,你的 funding 由导师出。所以你在申请时必须明确要选谁做导师,导师同意你就能录取,导师不同意你就不能,导师能直接决定你的录取结果。
以强 committee 为例,committee 在初筛之后,正常流程是 committee 内的几个老师开始看申请者的各项材料,每项材料都对应一栏分数,最后按每个人得的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但在实际操作中,committee 外的老师也会对录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就发生在套磁以及个人陈述。
套磁是留学圈的黑话,不明出处,估计源于“套词”的说法,而后由于网友输入法不争气,打成了“套磁”,之后便以讹传讹流传开来,类似地还有人打作“陶瓷”。套磁是指,在申请过程中,邮件联系院校的 faculty (教职人员),和他们套近乎,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研究方向多感兴趣,你的科研经历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多么匹配,你对他们发的论文有哪些疑问,或者你认为哪里写的很好等等,以此增加好感。这样你套磁的老师如果被感动到,他就会去 committee 捞人。不说捞人能否一定捞到,但加分是一定的。因此套磁有一定几率可以增加你的录取几率,至少他也没坏处,所以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具体如何套磁后面会谈及。
个人陈述会对导致在 committee 外的老师也对录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因为很多人在个人陈述中会提及自己感兴趣的老师有哪些,committee 看到了就会告知相应的老师并将材料转交给他们,如果他们感兴趣,那么也是一大加分项。不过也有人指出,如果 committee 中有老师研究的正好就是你列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是你却提了别人而不是他,那么他有可能会心理不平衡;如果恰好,这两个老师还有矛盾,那 committee 中的这个老师就有可能会迁怒与你,认为你一点不懂科研,从而给你打低分。这种案例是存在的,所以在个人陈述里是否要写感兴趣的老师,就见仁见智了。
在弱 committee 制下,也有部分学生是入学时没有导师的,这是因为该校打算发的 offer 数多于申请者中已经找好导数的人数,但并不建议冒这个风险,请提前联系好导师。
Committee 在二三月份敲定录取名单后,就开始发第一轮 offer(带奖录取)/waitlist(候选名单)/rejection(拒信)/admission(自费录取,简写为 ad),或者,你有可能什么也没收到,那就是被默拒了,至于是不是默拒,你可以发邮件去问你的录取结果出来了没(看着是很贱,但没有办法,谁让你是舔狗呢)。其中只有两种结果对你而言不是坏消息:offer 和 waitlist。至于为什么 waitlist 不完全是坏消息,是因为 waitlist 是有可能转正的。waitlist 的转正情况不同学校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喜欢广发 waitlist,把 waitlist 当拒信;有的学校甚至会告诉你你在 waitlist 上排第几,按往年情况看是否有可能会录取。后者转正的可能性很大。
第一轮 offer 发放结束后,有的人手握数封 offer,有的人只有一个,也有的人一个offer 都没有只有 waitlist,甚至还有一批最惨的人——一个 offer 和一个 waitlist 都没有,也就是全聚德。前两种人无论此时他们有多少 offer,他们最后都只能去一个地方,所以有一个约定日期 4.15,在这之前你可以保持手握数封 offer 的状态,但在这之后,凡是你没有明确表示要接 offer 的学校,都会默认为你拒绝接受 offer。于是,
如果你对所有 offer 都暧昧不清,最后的下场就是颗粒无收。故一般不建议这么做。
如果你选择接了两个 offer,到了秋季入学的时候,你仍然只能去一个地方,于是另外一个学校就知道你“撕” offer 了,这会为你的声誉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要知道,学术圈是个圈,它是个熟人社会,你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被那个学校的老师散播开来,今后可能会对你找教职埋下祸根。所以一般不建议这么做。
如果你选择接了一个 offer,那么你应该趁早把其余 offer 拒掉,这样可以给那些在 waitlist 上人留出机会。在著名的由用户自己上传录取结果的网站 https://www.thegradcafe.com/ 3 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表示自己一个 offer 都没有,只有这一个 waitlist,求求不想接 offer 的大佬趁早拒了吧。很喜感,也很现实。所以建议趁早决定接哪个 offer,以此方便别人,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由于大部分手握数封 offer 的人,都早早地拒掉了多余的 offer,于是在 4.15 之前就会有第二波 offer,发给 waitlist 上排名靠前的人。
在 4.15 后,那些没舍得拒多余 offer 的人也自动被视为拒接 offer,故 4.15 之后仍可能发一波 offer。
另外,学校也是考虑到发出去的 offer 并不一定全会被接受,所以他们有两个应对方案:不给 overqualified(超标合格,意思是你的各项指标水平远高于他们往届招收学生)发 offer,发的 offer 数略多于他们实际想招的人数,大概多发 20% 的量。其中,每个学校一年招的 Ph.D 大概平均为 10 个。
基于上一点,选校时,不要只留一个稳过的学校保底,不然有可能全聚德。
硕士的材料审核没有 Ph.D 那么复杂。网传他们只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筛,第二步是抓阄。即初筛后如果申请者数量还是大于他们想发的 offer 数量,他们也懒得审核,就随机选取相应数量的人发 offer。当然,真实性有待考证。

5、文书之一:简历(Resume/CV)

其中 CV 是法语 Curriculum Vitae 的缩写。一般非学术性的叫 Resume,学术性的叫 CV。以 CV 为例,简历需要包含

第一行大字,为姓名
第二行小字,为联系方式,例如电话、邮件、通信地址(填学校即可)。
正文分为九大部分 Education(教育经历)、Research Interest(研究兴趣)、Publication(出版物,如果有的话)、Research Experience(科研经历)、Working Experience(工作经历)、Teaching Experience(教学经历)、Funding and Awards (获得的资助与奖学金)、Languages (语言成绩)、References(写推荐信的教授的基本信息)。
Education 包含本科院校、出国交流的院校、暑期学校等等,注明起始日期,成绩,亮点课程(例如高绩点,研究生课程)。
Research Interest 要简洁,列出方向的名称即可,不用写如何感兴趣,详细的东西要写在个人陈述里。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方向,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或者有的学校喜欢把某两个方向合并在一起称呼,所以务必使简历中列的研究兴趣与目标院校官网所列的研究方向的名字一致。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会给对方一种你有认真了解他们学校的好印象。所以一个小建议就是,在准备文书材料时,文件名就要注明这封文书是写给哪个学校的,提高网申时的效率。
Publication 注意使用业内的参考文献格式,因为不同专业的风格有所不同。如果你们专业的杂志有多种格式,选取一种即可。并注意格式统一。
Research Experience 是 CV 中最重要的部分,你的 CV 是否亮眼,取决于你的科研经历是否丰富,决定了是否能够 impress committee的老师。如果是,你的材料就会转送到相应领域里的老师手中,大大提高了录取的机会。
Working Experience 包括实习经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重视实习的专业。有些专业则完全不看。对于重视实习的专业,这一栏的重要性等同于科研经历的重要性。
Teaching Experience 对于申 TA 比较重要。所以你可以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找一些比较亲和的老师申请做助教。
Funding and Awards 包括你收到的奖学金和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出国交流走的学校的项目就可以写 Partially/ Fully-funded student at XXX,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若学费比正常学费低就可以写 Partially funded,如果免学费就可以写 Fully-funded。如果实在没别的奖学金可以写一些小的奖学金,诸如思源,但这种小奖学金一般不建议写。此外,写奖学金时,可以标注获奖金额和获奖比例。
References 列出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的姓名,title(职称),学院,学校,邮箱。
为方便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贴上一个例子供参考。

6、文书之二: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Statement of Purpose,简称 PS/SOP)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相当于你的简历的扩写版。在这里也主要针对申请 Ph.D 谈谈写 PS/SOP 的一些注意事项。

PS/SOP 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叫法,在这里同样建议和院校要求上提及的名字保持一致,所以建议文件名指出这是申哪个学校用的个人陈述。
页眉左上角按要求写 Personal Statement: XXX / Statement of Purpose: XXX,右上角写 “目标学校缩写, 目标专业全称”,若专业全程过长,可改为缩写。例如:UC Berkly, Computer Science。
第一段表明你想获得一个博士学位 in order to 找教职/去业界实现什么目标,并表明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句话即可,干脆利落。
第二段指出你就读的专业、学校,总结你本科三年多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你很喜欢做科研。
接下来几段合并你的 Education 和 Reasearch/Working Experience,大致是每段经历一个自然段。其中关于科研经历的描述不必太过具体、细节,你只要指出你在科研经历中有怎样亮眼的表现。
一段写写 Teaching Experience,如果有的话。
一段写写课外活动,显得你不是一个那么呆板的人。
一段写写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学校(在 XXX 领域有着 high promotion)。如果愿意,可以写写你 especially find the work of Professor XXX, XXX and XXX exciting and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如果可以,再找一个理由,比如 diversity。
一段写写你觉得你很适合这个项目,你相信你会给 department(我们所熟悉的学院一词,在美国对应为 department)带来一些有趣的研究。希望能够被录取。
最后附上你的刊物。

7、文书之三: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

在 Ph.D 申请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推荐信。

推荐信力度。一般来说,写推荐信的老师越牛越好,推荐信推荐强度越大越好。这里的牛,就是指在学术圈内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美国的学术圈内的知名度。但是很遗憾的是,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比如你找到比较牛的老师写推荐信了,但是他不太愿意给你写强推,而是一般推;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不那么牛的老师,他愿意给你写强推,哪个更好呢?一般来说,推荐信的力度从强到弱依次为:牛导强推 > 一般老师强推 > 牛导一般推 > 一般老师一般推。
选谁写推荐信。
优先选美国导师。一般来说,国内的老师,除非他真的非常牛,不然“一般牛”在美国都是没什么知名度的,这不是贬低,毕竟国别不同,很有可能圈子不同,我们只是在讨论在美国的知名度(甚至都不是说在整个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的知名度),而不是学术水平。所以优先选国外的导师写推荐信。建议两封国外一封国内,两封国外最好都是美国导师,如果财力、机会不足以支持去美国交流,加拿大/香港的也行,效力稍微弱些,但肯定比大陆的强。两封美国导师的推荐信可以是一封科研导师,一封课任老师。所以强烈建议赴美交流一学期。
优先选强推。前面提到,牛导一般推弱于一般老师强推。一般而言,能拿到强推都是因为在那做了科研,而在牛导手下做科研总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困难不是指做不动,而是指我们压根就没有机会。发邮件给牛导或是直接上办公室问的结果可能都一样——没戏,区别可能在于发邮件是被默拒,当面是明拒,所以被默拒可能还可以自我安慰是牛导没看见邮件。总之除非你有着非常 impressive 的履历,不然很可能找不到牛导做科研。于是你只能找到一般的导师做科研,从而拿到一封一般老师强推。期间,你可能上了牛导的课,你在课上课下与老师积极讨论,于是你拿到了一封牛导一般推。通过上课拿推荐信一般很难拿到强推,除非那课真的很难,而你又提出了许多难倒老师的问题(所谓 insighful question),甚至还在老师一时没头绪的时候提醒他该怎么做,或者更简单的,你把教材上的习题全做了一遍。所有方式里最后一种是最容易实现的,你可以试试。
怎么要推荐信。为了让最后写推荐信的人言之有物,大白话就是,有东西可写,你需要认真表现。比如态度积极,经常和老师讨论问题,期间问出了许多 insightful 的问题,最后课程取得高分;比如科研期间脑洞很足,想法很多,基础扎实,解决了很多问题,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学会了很多东西等等。等到了交流快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发邮件和老师约时间见面,邮件主题就是 Questions for applying graduate programs。大概就说你以后打算申请美国的 Ph.D,有一些问题想问,可否约个时间。见面的时候带好纸笔,
先表示你打算以后就做这个方向(别的方向你导师也不懂),但你不太熟悉美国的学校,有没有学校推荐(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on which graduate schools that I can apply to? Or can I have a list of such graduate schools from you? )。接着导师会问你有没有什么偏好,比如大组/小组,美国东部/西部之类的,你如实回答即可,我当时比较笨拙的回答是:“Actually I have no preference for those options. I think they are all/both OK for me.” 还会问你想申多少个,你可以反问美国学生一般申多少,你得到的回答将是 “10 个左右”,那你就可以接着说你也打算申十个。之后老师就了给你一个 list,记下来。这样你就获得了一个粗糙的选校列表。如果你嫌少的话,可以问问还有没有。并在旁边记录老师对每个项目的优缺点点评,这是圈内人士的消息,你很难在网上查到。
得到 list 之后,你就可以问推荐信了。语气委婉一点就是 “OK, then, I am wondering whether there is any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write strong recommendation letters for me.” 如果他是你的科研导师,你得到的回答将大概率是 “Yes, of course.” 如果是课任老师,我也不知道 Ta 对 strong 会怎么回应,你可以试试。于是你就要到了推荐信。当然,Ta 还会向你确认你要 Ta 写几封推荐信,你就说目前估计是十封吧。
要到推荐信之后,你可以继续寒暄,以免太过刻意。例如你可以问问 Are there any tips for applying to graduate schools?
请记住申请一般在十二月开始陆续截止,你最好九月份再发一次邮件提醒一下,同时明确你要Ta 写多少封,以免 Ta 忘了。同时你导师也会向你要你的简历和个人陈述方便 Ta 写推荐信。所以你最好九月十月就要写好你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了,至少初稿要写好,不然你导师无法写推荐信。这样你九月就可以开始申请了,最好不要晚于十月开始申请,然后快速到网申系统的推荐信环节,填好他们的信息,尤其是邮件。同时你还要勾选 waive 掉你阅读推荐信的权利,请记住,你无法看到推荐信,所以你不知道你导师在你推荐信中写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所以不要找不太熟悉的美国老师写推荐信。这个权利不 waive 掉,目标院校会认为你的推荐信不真实从而没有效力,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你能看到推荐信,老师就不会说不利于你的话。最后点击发送 request 的选项,目标院校就向你的导师发送了索要推荐信的邮件,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
此外,还建议在相邻近的几分钟之内完成所有的网申系统中的 request,这样你的导师就不会是东收一个西收一个,烦人且有可能漏。考虑到时差,你最好在对方是白天的时候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并且在发送 request 之前,发送一封说明邮件,表明你很快要在网申系统中完成所有的 request,到时候 Ta 可能会收到很多邮件,请见谅。另外在 Excel 中写一份 11*2 (如果申十所的话)的表格,第一栏是 University Name,第二栏是 Deadline。表格录入完成后,复制到邮件中,方便 Ta 核对有没有漏。这些小细节做好,导师心里会很舒服。
怎么写推荐信。理论上,写推荐信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推荐人要关心的问题,但中国特色是,国内的推荐信都是学生草拟一份,导师在改改用词习惯。所以如果你找了国内导师写推荐信,那么你就要自己写推荐信。这里不做详谈。

8、选校

前面提到,选校也是申请中很重要的一步,这就和高考报志愿一样,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申请的时候,之所以要像美国学生那样申请十来所学校,是因为美国学校在发 offer 的时候有很大的偶然性在里面,他有很多指标,除了三围是比较硬性的,其余的都非常主观,所以 committee 内两个不同的老师,如果他们的喜好偏好不同,很有可能对同一个学生的打分有很大出入。这就造成了录取中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保证你不会失学,你要选十来所学校去申请。

选校依据:
导师所给的 list
US News 对研究生学校的专业排名(申 Ph.D 时,综排没有任何作用,除非你打算以后不搞学术了,而是把 Ph.D 当作跳板)
上这些学校官网查查他们对三围的要求你是否达标,从而筛选掉一些学校
选校要层次分明,一般为三档:彩票、主申、保底。基线在于你的主申范围。例如,如果你的主申范围是 top 30-50,那么 top 15-30 中选取两三所作彩票; top 30-50 选取六所左右;top 50-70 选取两所。这么做也是为了防失学。
建议完成的时间。建议在九月完成这一工作,上文提到过,最好十月份就要正式向老师要推荐信了。在这之前,你需要准备好选校列表,CV 和个人陈述。而后两者的书写也需要时间,而且十月份还有 GRE SUB 的考试,所以建议在九月完成这一工作,留有回旋的时间。
选校完成后就要发一封邮件给老师,表示你需要多少封推荐信,因为有可能多于十封,例如问 Ta 是否 happy to wrtite 12 recommendation letters。
申请流程大抵承前所述,通过这一流程对于如何准备出国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未尽事宜,可以在知乎中搜索,以及前往著名的留学论坛 一亩三分地 1 查询。这两个网站中,有非常多前人分享的案例、经验以及资料,对于出国前中后期乃至对未来的人生规划都非常有帮助和启发,当然,慎看教育机构的话。了解这些信息要趁早,例如反面例子就是,有的人在大四要申请的时候才开始知道以上关于留学的一切内容,届时非常被动,只能赶鸭子上架般地一边要准备各种考试,一边还要上论坛翻各种案例来借鉴经验,时间完全不够用。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时间很紧张,所以如果感觉学习太累了,游戏也不太敢玩怕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多看看里面的案例,权当看故事。

五、出国交流的重要性

顺带强调一下出国交流经历的重要性。

三围中院校背景的得分排名大致为:美本 > 有出国交流经历 >=中外合办 >= 清北代表的 T1 > 华五代表的 T2 > 西交代表的 T3。
由上可以看出,有出国交流经历和没有,有着质的区别。

六、准备申请美国理论学科 Ph.D 的时间线参考

大致总结一个准备申请美国理论学科 Ph.D 的时间线 (实际上,这个时间线非常地完美及理想化,量力而行)如下:

大一:保 GPA + 学英语 + 超前学习 + 办护照/VISA 信用卡

认真学习,尽力争取基础课 90+,思政类课程尽力 80+,这样最后的均分大致为 85-90。
上学期背 GRE 三千词,过一到两遍;下学期刷填空题机经,同时复习三千词,并准备阅读和写作。小学期期间报考一场 GRE,目标150+170+3.5,考前记得官方有送一场模考,找机会模拟一下;考后记得官方有个诊断,分析你每一题的对错情况。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资源。
有空多提前学习。
办好护照,有效期十年。
让父母办好一张带 visa 的信用卡备用,一个月的额度最好一万,五千可能略紧。

大二:保 GPA + 学英语 + 做科研 + 学习研究生课程

认真学习,尽力争取专业课 90+,思政类课程尽力 80+,其他课程尽力 85+,这样最后的均分大致为 85-92。
再考一场 GRE,目标 155+170+3.5。
有空自学研究生课程。
规划好托福备考,尤其是口语、听力、写作,重中之重是口语。记得 TPO 50多套尽力刷完,并做个 Excel 表格,统计自己错误原因。小学期期间报考一场托福。目标 90+ (例如 L22/R25/S20/W23)
找学院的老师做科研训练。

大三上:保 GPA + 学英语 + 准备专业考试 GRE SUB

认真学习,此时只有专业课,争取专业课 90+,最后均分 90+。
再考一场托福,目标105+(例如 L28/R30/S23/W25)。
准备 GRE SUB 考试。

大三下:赴美交流一学期,做科研 + 拿推荐信 + 写 CV + 考 GRE SUB

选研究生课程,认真学习,争取满绩,并多与老师交流,争取拿推荐信。(美国的大学满绩比国内容易很多)
考 GRE SUB,争取 95%+,至少要 85%。
认真做科研,拿科研强推。
写一份 CV,给科研导师过目,寻求修改意见。

大三暑假:做科研/上暑期学校 + 选校

有条件去美国做暑研,没条件在本校做科研,或者在国内参加暑期学校,一般讲研究生课程。
八月份开始选校,上各个学校相应 department 的官网,用 Excel 记录各个学校的要求。逐步敲定最终选校名单。

大四:保 GPA + 做科研 + 申请 + 考 GRE SUB

课程不多,尽量 90+
在本校做科研。
九十月份写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准备 GRE SUB。
十月份完成所有推荐信的 request。
十一月份继续小修 CV、个人陈述、国内导师的推荐信。
十二月份完成所有的网申,并投递 GRE/TOEFL 成绩,其中 GRE 成绩投递的费用需要用信用卡支付。
一月份认真看论文套磁
二三月份第一轮 offer,若只有 waitlist,继续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

打赏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